北台灣最美麗的溼地家園___田寮洋地理

劉克襄

  • 選擇版型

    Gildan大眾版

  • 選擇顏色

    商品顏色 /

  • 售價
    420

買自己設計的作品相同圖檔10件(含)以上可享折扣
20件以上另有優惠, 請點估價試算


Gildan大眾版100%純棉T

 

*交貨日期:

一般件:7個工作天

急件:4個工作天

(以上皆不含假日)

 

*材質:100%環紡棉

*厚度:180克/平方米(每平方碼5.3oz)

預縮處理平紋針織布料

 

*細節:

- 2CM羅紋領

- 領圈及肩膀上帶壓肩條

- 雙針袖口及下擺折邊

- 提縫剪裁,避免中心折痕

 

 

採用數位印刷技術

不限件數,一件就能印

照片細膩完整呈現

件數 T恤顏色 印單面 印雙面
1~19件 白T $420 $570
1~19件 其他顏色的T $500 $700

* 10件以上打9折、全館任3件免運

 

*有顏色的T恤在印製前需要打一層白色的底墨,才能呈現印製圖檔,因此價格較白T高

 

*若印製圖檔沒有漸層或陰影,數量需求20件以上 -> 請參考團服估價試算

 

 


劉克襄作品區

三腳柱__中部人的蕨菜

三腳柱,住在台灣東西部兩邊的住民,提到這種蕨類,應該都有相似的稔熟度。但若是兩邊相互討論,勢必相當有趣。因為同樣是三腳柱,竟是不同的蕨類。 花東地區提到的可能是瓦氏鳳尾蕨,多半生長在邊坡,潮溼而明亮的地方。中部一帶提到的卻是蕨菜,雖然生長的環境一樣明亮,卻是較為乾旱的草坡環境。 瓦氏鳳尾蕨晚近介紹頗多,大部份人也知悉花蓮的野菜黃昏市場經常可見,而且正在培育,或許日後會成為重要的蔬菜,一如過貓的普遍。但蕨菜就不一樣了,過去它曾經是台灣外銷日本的重要蕨類,但後來市場被大陸取代,再加上醫學證明跟胃癌有緊密關連,因而被我們刻意淡忘,如今淪為尋常野菜了。 西部的三腳柱,哪裡還有呢?個人所知,埔里鎮上還能邂逅。春夏時節,大清早的菜市場,經常便有鄉下農夫採摘野菜,擺在路邊的地攤販售。兔兒菜、枸杞葉、蚶殼草等應有盡有,三腳柱也是其中之一。 但我注意到,這些三腳柱的擺售方式,明顯地和其它野菜不一樣。其它野菜都是現成地,束成一把,青綠地橫擺在地面零售。唯有三腳柱,整把插在一個清淨的水桶裡。 這些略帶紫紅色澤的三腳柱,幾乎都是新鮮的嫩芽和長長的莖部。很清楚地告知著,採摘時分當在嫩芽盛發,長及二三十公分時,採集者適時地,從貼著地面的莖部折斷,收攏成堆。 有趣的是,為何放置在水桶裡呢?這個擺置方式就有大有學問,值得細究了。原來,三腳柱的處理,遠比其它可食蕨類或者野菜來得過程繁複。 通常,採摘回來後,熱水燙過,都得再用廚房的灰燼(昔時稱為「灰膚」),或者是外頭的草木灰,浸泡個二三天。這個過程可讓三腳柱除毛去澀,讓其莖柱保持彈性和光滑。明朝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生動而翔實地提及,「其莖嫩時采取,以灰湯煮去涎滑...」這個古老的飲食智慧,在台灣還繼續被流傳著。 唯現在要找灰膚和草木灰較為困難,有些人為求販售的省事和方便,轉而以鹼水取代。此種化學物的浸泡,效果和功能類似。經此過程,三腳柱再經水清淨,便可端到市場販售。購買者來到市場,也省去了這道再浸泡去澀的功夫。回家再簡單洗淨後,就能嚐試各種炒食,讓家人吃到一盤爽口脆嫩的野菜了。

客家人的抹草___魚針草

客家人的避邪植物 魚針草,多半生長於陰涼乾燥的環境。若以尋常野草的數量評估,似乎是不多見的植物。但若仔細尋找,好像任何地方的鄉野都能發現。還有一些住家,會嚐試著以盆栽方式栽植,做為避邪之植物。有時外出,亦放在胸口一二片,安定身心。 至於栽植者,是否為客家人,就不能確定了。我則聽過好些客家人提到,他們若參加婚喪喜慶,回家後常摘魚針草葉,放在熱水浸泡,藉以淨身,避開不淨的東西,或者以此驅熱,保持健康的身心。 最近,看到一些精油,也以魚針草提煉。如今託此一流行之熱潮,坊間商鋪順勢生產了相關的產品,顯然某一地方,應該有專門栽培魚針草的環境了。 廠商如何介紹魚針草呢?好奇地翻讀,其中一則商品廣告如此說,加數滴魚針草精油,以及適量溫水於爐上,可在室內薰香,或者於入浴泡澡時,亦可加入數滴浸泡全身。 過去以為,已經式微的民俗植物,恁誰也未料到,隔了一個年代,如今都鹹魚翻身了。

台灣最北的油桐花小徑___后番子坑

一輛國光小客運從內平林舊街彎出來,這街頭入口如今有一座新式的石碑聳立著,但碑座下有一座並不顯眼的,保持砂岩古樸原樣的石造土地廟。小廟香火依舊鼎盛,兩邊對聯刻寫著:「福增千載祿,神佑萬家春」。這是早年進入內平林村的真正地標。土地公廟的樣式,彷彿也暗示了,這一老街的情況和某一種念舊的堅持吧。 往前不久即平和橋,才知道后番子坑溪生態工法的整治,還在上游的山谷,而非老街旁邊的溪岸。老街旁邊的溪岸仍是過去的水泥工法,只有旁邊一條新橋,仿過去的洗石子,頗有新意。折回老街,循右邊紅磚屋兩旁荒廢的27巷進入,那兒是唯一通往后番子坑的小路。 窄小的農家產業道路,兩邊有各種蔬果。遠方一間長方形、大而斑駁的暗灰色棄屋橫陳著。細瞧之,竟是一間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廠房。當然,它不是現在的科技業。那是二、三十年前,加工區類型的工廠,在礦工結束後那幾年,曾經在此提供一些就業機會,造福過村民一陣。廠房後方,有一草長及腰的石階,深入竹叢間。拾級而上,及一古樸的砂岩方形石厝,看似做為祭拜的小祠,但裡面並無神像,只存供桌。石厝小祠延伸出來,一座擁有大遮雨棚的戲台。此一戲台興建於民國70年。顯然也是用來拜拜、請客用,但似乎已經荒廢許久,許多桌椅都深鎖於戲台後的倉庫。足見二十年前,這兒仍保持一定的熱鬧,和礦業、加工業都有關,也見證了小村最後的繁華。 沿此再循山谷進入,后番子坑溪除了常見的低海拔林相,兩邊顯然有不少油桐花。4月底了,遠方一團團亂雪般的花朵錦簇著,小徑則不斷地有花瓣墜落。今天一路從平溪過來,看見油桐花的機率不高,還誤以為,過了平雙隧道後,油桐花恐怕更加稀少。結果,大出意料之外,彎入這山谷才知,油桐花都隱藏在裡頭。 原本只是想來看看現今最熱門的生態工法整治,未料竟能遇見油桐花盛開的景觀,而且是在雙溪地區,真教人驚喜。若從花朵的盛開程度研判,恐怕是我在北部看到油桐樹最為密集的山谷了。奉勸山友,日後要欣賞油桐花,若不想和多數遊客湊興,不妨到這兒健行,相信亦能飽覽花色。 約莫十來分鐘,遇岔路,循右邊栽植九芎的小徑,下抵后番子坑溪。整治後的山谷小溪,果真有一番精緻美景,河岸綠草如茵,小徑鋪了卵石,兼有拱橋和涼亭等等,頗具庭園的雅致,更彷彿都會公園。 當然,最重要的還是溪岸的整治。這條溪和大屯溪是目前台北縣最早以生態工法完成的兩條溪之一。但大屯溪以當地大塊溪石堆疊為主,整治粗獷而工整。后番子坑溪卻顯得細膩、精密許多,短短不過三、四百公尺,溪岸的護坡和石坡的復育都展現了一番精心安排。木樁、石塊和土石包的堆疊等等,皆按一般之生態原則和護坡之理念;溪岸植物的栽植,主要以野薑花為主,一些蕨類和野草為輔,顯然也合乎此間生態物種。 但當我抬頭環顧周遭山巒,看到一、兩處山崩後復甦的綠色山坡時,難免反覆思索著,這番新小區塊的精緻,是否禁得起颱風和山洪的考驗。前幾年,后番子坑溪因山洪爆發造成山坡地崩塌,以及原來水泥護岸的潰堤,形成附近很大的傷害。最近才以現今流行的生態工法,結合科技新知,重新整治。這種以永續生態的經營,護治一條溪的美好理念,晚近引起外界相當的重視。在媒體上,我亦拜讀了不少稱許的聲音。 原本也是想來學習的,但在實際場地觀看,不免憂心。在原始山谷的環顧下,整條溪的鋪陳未免太過於精巧,隨便一個颱風到來,都可以輕易摧毀現有的成果,甚至把辛苦整治的河岸基礎全部打翻。恕我冒昧直言,現在的精心規劃和經營,真有點類似小時,幾名孩童一時興起,夢想著在溪邊興奮地打造一個土堤圍堵溪水,引導它的流向,但沒兩、三下,溪水就湧出,衝垮我們製作的土堤。不知為何,后番子溪的未來讓我聯想到如此的荒謬情景。為何不依著過去溪岸森林的樣子去想像和建構,同時保持泥土小徑呢?保持自然原始的樣子,似乎一直被我們視為疏忽和怠惰,缺乏管理。這個觀念若不扭轉,生態工法再如何修改、精進,我都還是非常懷疑真正的效果。 唉,姑且不管,4月底了,走在平坦的溪邊,竟能遠眺著兩岸茂盛的油桐花,這份溫暖的快樂,可非其他地區所能享受到的。 過橋,沿步道旅行,兩邊目前主要栽植著山芙蓉和欒樹。先去拜訪1922年(大正11年)的土地公廟。小廟門聯刻了一對詞,呼應了現場的環境產業,「福田宜種稻,正氣自通神」。廟旁即有些廢棄的梯田以及過去涉溪的古道。那廟相當古樸,仍是早年砂岩的潔淨,但被香火薰得廟壁黝暗,更顯其歷史的珍貴。小廟上頭多建了一片水泥護棚,上面有捐贈銀兩的鄉民姓氏。我研判此山谷住戶,多半姓簡和林。 先走上林村20鄰,旁邊有九芎林和廢棄的梯田環境。抵達番子坑9號石厝,石厝大門深鎖,看似已無人居住好一陣了。筆筒樹身散亂一地,也有烤肉的廢棄物。再往前上坡,有一條往山上的岔路,研判是過去上內平林山和平湖森林遊樂區的稜線舊徑,自然也可通抵十分寮。 番子坑10號,是山谷最後一間房子,係一石厝三合院。牆壁上掛了不少捕捉動物的獵具。李家的一位兒子剛<


立即前往DIY
not di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