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人的抹草___魚針草

劉克襄

  • 選擇版型

    Gildan大眾版

  • 選擇顏色

    商品顏色 /

  • 售價
    420

買自己設計的作品相同圖檔10件(含)以上可享折扣
20件以上另有優惠, 請點估價試算


Gildan大眾版100%純棉T

 

*交貨日期:

一般件:7個工作天

急件:4個工作天

(以上皆不含假日)

 

*材質:100%環紡棉

*厚度:180克/平方米(每平方碼5.3oz)

預縮處理平紋針織布料

 

*細節:

- 2CM羅紋領

- 領圈及肩膀上帶壓肩條

- 雙針袖口及下擺折邊

- 提縫剪裁,避免中心折痕

 

 

採用數位印刷技術

不限件數,一件就能印

照片細膩完整呈現

件數 T恤顏色 印單面 印雙面
1~19件 白T $420 $570
1~19件 其他顏色的T $500 $700

* 10件以上打9折、全館任3件免運

 

*有顏色的T恤在印製前需要打一層白色的底墨,才能呈現印製圖檔,因此價格較白T高

 

*若印製圖檔沒有漸層或陰影,數量需求20件以上 -> 請參考團服估價試算

 

 


劉克襄作品區

三腳柱___中部人的蕨菜

三腳柱,住在台灣東西部兩邊的住民,提到這種蕨類,應該都有相似的稔熟度。但若是兩邊相互討論,勢必相當有趣。因為同樣是三腳柱,竟是不同的蕨類。 花東地區提到的可能是瓦氏鳳尾蕨,多半生長在邊坡,潮溼而明亮的地方。中部一帶提到的卻是蕨菜,雖然生長的環境一樣明亮,卻是較為乾旱的草坡環境。 瓦氏鳳尾蕨晚近介紹頗多,大部份人也知悉花蓮的野菜黃昏市場經常可見,而且正在培育,或許日後會成為重要的蔬菜,一如過貓的普遍。但蕨菜就不一樣了,過去它曾經是台灣外銷日本的重要蕨類,但後來市場被大陸取代,再加上醫學證明跟胃癌有緊密關連,因而被我們刻意淡忘,如今淪為尋常野菜了。 西部的三腳柱,哪裡還有呢?個人所知,埔里鎮上還能邂逅。春夏時節,大清早的菜市場,經常便有鄉下農夫採摘野菜,擺在路邊的地攤販售。兔兒菜、枸杞葉、蚶殼草等應有盡有,三腳柱也是其中之一。 但我注意到,這些三腳柱的擺售方式,明顯地和其它野菜不一樣。其它野菜都是現成地,束成一把,青綠地橫擺在地面零售。唯有三腳柱,整把插在一個清淨的水桶裡。 這些略帶紫紅色澤的三腳柱,幾乎都是新鮮的嫩芽和長長的莖部。很清楚地告知著,採摘時分當在嫩芽盛發,長及二三十公分時,採集者適時地,從貼著地面的莖部折斷,收攏成堆。 有趣的是,為何放置在水桶裡呢?這個擺置方式就有大有學問,值得細究了。原來,三腳柱的處理,遠比其它可食蕨類或者野菜來得過程繁複。 通常,採摘回來後,熱水燙過,都得再用廚房的灰燼(昔時稱為「灰膚」),或者是外頭的草木灰,浸泡個二三天。這個過程可讓三腳柱除毛去澀,讓其莖柱保持彈性和光滑。明朝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生動而翔實地提及,「其莖嫩時采取,以灰湯煮去涎滑...」這個古老的飲食智慧,在台灣還繼續被流傳著。 唯現在要找灰膚和草木灰較為困難,有些人為求販售的省事和方便,轉而以鹼水取代。此種化學物的浸泡,效果和功能類似。經此過程,三腳柱再經水清淨,便可端到市場販售。購買者來到市場,也省去了這道再浸泡去澀的功夫。回家再簡單洗淨後,就能嚐試各種炒食,讓家人吃到一盤爽口脆嫩的野菜了。

世紀初台灣最夯的候鳥___丹頂鶴

丹頂鶴之歌 ____向金山丹頂鶴家族致敬, 並追念2005年起關在木柵動物園的丹丹 每次丹頂鶴來台灣 不論在哪一塊遼闊的荒野 我都會去拜訪 好像探望老朋友那樣 懷著許久未見的心情 我想任何動物費盡千辛萬苦 千里迢迢抵達一處想要生活的地方 一定不喜歡人家太常去打擾 更何況,牠活動的地方 常是毫無遮蔽的空間 我們若屢屢出現那裡, 比牠高大,而且很多人 一定讓牠很不安 我常常單獨去 只帶繪本和畫筆 很少帶著望遠鏡頭的攝影器材 我也穿著暗色的衣服 好像自己是大地的一部份 不讓牠覺得驚心 我更會站在隱蔽的地點 很遠很遠地眺望 好讓牠享受四下無人的空曠 因為有我這樣害羞的朋友 因為我和牠保持距離 我想丹頂鶴會更喜歡這裡

台北盆地最美麗的聚落___向天湖

前往深坑老街吃豆腐時,很多人會把車子停在外環道上,再慢慢地遊蕩進去。但大概很少人會注意到,那兒叫麻竹寮,因麻竹到處而得名。我要描述的地方雖不是麻竹寮,但必須從這兒摸索起。 四五年前,深坑通往石碇的外環交流道還未切穿它時,那兒是一處隱密的鄉野。蜿蜒曲折的梯田,典雅淳樸的三合院古厝,隔著景美溪,和歷史悠久的深坑老街遙遙對峙。 可惜,三四年前,深坑通往石碇的外環交流道出現後,麻竹寮被切成兩半。只剩下一些梯田和三合院,侷促於山腳。農民在開闊水田播種、犁田、插秧和收割,以及鷺鷥翻飛山巒的美麗風貌,成了當地者老的歷史回憶。 六、七0年代,麻竹寮是筆架山攀登的路線。現今那家偎依山腳,幾近傾圮的百年三合院旁,隱匿著一條小山路。許多山友都曾經走過,而且被當地的土狗狂吠過。大學時代,吾人攀爬筆架山時,也從這條路下山。模糊的記憶裡,那山路單調而漫長,跌撞了很久,最後是摸黑出來的。 這條山路中途有一處小村,叫向天湖。只是當時看到了燈火,卻不知有此一聚落。我經過那時,這小村正在沒落中。二十多年後,很少有人從這兒上筆架山,小村也少有人居住。如今山路轉而被稱山友稱為向天湖古道。 古道在蓊鬱的林子裡展開,平緩而開闊。縱使大熱天,兩邊的林子仍散發著濃厚的陰溼氣息。偶而出現一兩片竹林,提醒著,茶葉已經沒落,這兒現在是綠竹林的世界。在這一古道上,偶而還會遇見一二位採集天仙果和野薑花的老人。天仙果和野薑花一路上也到處可見。深坑老街有許多藥草店和賣野薑花的攤子,猜想不少都是從這兒採摘過去的。問及向天湖的下落,他們都說自己是向天湖的人,以前住在那兒。這個當場得知的「以前」,更讓那兒充滿神祕感。 向天湖,1904年《台灣堡圖集》即已出現,當時地名為「向天坑」。原來,此地在山頂有一塊平地,平地後有一處下漥的隱密山谷,遠看似朝天的湖泊。這一山上的平地,原是高姓家族屯墾的聚落,住有一百多人,種植茶樹、水稻、茭白筍、柚子和芭樂等產業。後來沒落的主因是交通不便。眼看山下愈發繁榮,這裡卻礙於地形阻隔,無法拓展,族人遂陸續搬遷到台北地區發展,例假日才有人回來照顧田地,以及看顧石厝老屋。 目前,山頂上有三處住屋。其中最大的一處為高氏祖厝,向天湖8號,位於台地上。以三合院形式興建的石厝老屋,中間為祖厝。右邊護龍亦有二間石厝,左邊則為三間。石厝之基石和護牆大都還在,但有的屋門已經換成鋼門,屋頂也鋪蓋了鐵皮。此外,還有三四間石牆並鄰的豬舍。大部份山區的石厝,豬舍並無如此規模。屋邊則到處散落著石臼、石磨、石檻、石槽、石板,以及昔時的農具。過去爬山,在一些荒廢的石厝都會見到舊時器物,也無這裡發現的多而豐富。 祖厝前的水田寬闊如棒球場。可能是天氣冷,一如北部的稻作,他們只種一期。稻田裡雖有再生稻,但秋天以後多半不再照顧,任其自生自滅,成為明年的肥料,這時裡面常棲息有各種水生動物。有回去時,孩子下田去嬉戲,竟然發現了不少泥鰍。 過去,野生泥鰍很多,在市場也販賣,價錢很便宜,一般都是家禽飼料。只有窮困人家,才偶爾食用。但是晚近一二十年,農藥和工業廢水等污染下,天然的泥鰍棲息地點,已經不容易遇見。想要在稻田、溝渠捉泥鰍,更不可能。 由此石厝的曬榖場往前,左邊有一小岔路,那是上筆架山的傳統登山路線。中間的大路平坦好走,通往向天湖10號石厝。這間石厝三合院。小而美,旁邊種植了不少農作,展現另一番精緻。印象最深刻的是紫蘇、珠仔草、山苦瓜和槴子花。 這一小石厝前是梯田,可惜已經荒廢。荒草中生長著茭白筍和香蕉,明顯地疏於照顧。據說,此一梯田早被財團買走了。 石厝前還有一山路,由此下行,隨即遇見一處美麗的苦茶油林,約有三十多株,鏽紅的樹身在陽光照射下,頗有肅殺之凄涼美感。苦茶,學名油茶,適合生長於海拔一千公尺左右的山區。但北部可以生長在較低的海拔。採收期也比南部早一點。 有回秋初到來,屋後正在曬苦茶仔。他們採下苦茶籽,先去殼。經過這道曬乾手續,隨即運到外頭,賣給工廠。經過炒熱、磨粉、高溫殺菌、塑型等複雜的手續,再以機器壓擠,壓出茶油。在偏遠部落旅行時,我最喜歡當地的苦茶油,拌麵佐。這味道最對味了,也是節省旅費時,最簡單而實惠的美食。 好幾個做這道麵食的朋友也強調,多吃本土的苦茶油,對身體好。現在市面上流行復古,還將殘留的油伯,做成苦茶籽餅,當作髮油、洗髮精、沐浴乳,似乎更擴大了苦茶油的非凡身價。但可要小心,不要買了大陸貨,少了本地苦茶的質感。 這裡離阿柔坑產業道路還有段陡急的山路,車子不易上行。或許是這個微妙的環境因素吧,向天湖才能緊鄰繁華之都會地區,卻隱藏於高地的林子,繼續百年前的生活歲月。


立即前往DIY
not diy